有關金榜題名的古詩詞(18首狀元詩詞祝你金榜題名)
一年一度的高考在即,在古代為科舉考試。
我國古代的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金榜題名古詩,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金科狀元」。
科舉考試,是古代大多數讀書人出官人仕的唯一途徑,而科舉考試中的狀元,更是萬眾仰慕的佼佼者。
這些狀元必然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也留下了不少我們耳熟能詳的詩詞佳作。
賀知章
武周證圣元年(695)乙未科狀元,《全唐詩》存其詩二十一首。
《詠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賀知章(659-約744),字季真,自號四明狂客,越州永興(今浙江杭州蕭山)人。
少年時就以文詞清新秀美而聞名遐邇。為人豪放灑脫,深得鄉人好感。
狀元及第后,授國子監四門博士,不久遷太常博士。
玄宗開元十三年(725)遷禮部侍郎、秘書監。
天寶初,辭官歸里為道士,朝廷允許他以宅為"千秋觀",又賜給周公湖數頃為放生池。
賀知章好飲酒,與李白友善。
張九齡
武周長安二年(702)癸卯科狀元,《全唐詩》存其詩二百二十二首。
《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湖口望廬山瀑布水》
萬丈洪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飛流雜樹,灑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風雨聞。
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
張九齡(678-740),字子壽,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
張九齡出身寒門庶族,少聰敏,七歲能文。
他十三歲時帶著自己寫的文章,去拜謁廣州刺史王方慶,得到王的賞識,說"此兒必大有前途"。
長安二年(702)殿試,張九齡在二十一名進士中名列第一。
張榜公布后,落第考生不服,狀告考官不公,要求重考。重考結果,張九齡仍然獨占鰲頭。時年二十四歲。
張九齡中狀元后,初任校書郎、右拾遺。這時張說為宰相,特別看重本家張九齡。
張說去世后,玄宗召張九齡為秘書少監、集賢院學士,后遷工部侍郎、知制誥。
建中元年(780),德宗以張九齡賢德風烈,復贈司徒。著作有《曲江集》。
王 維
王維,唐玄宗開元九年(721)辛酉科狀元,《全唐詩》存其詩一百零二首。
《竹里館》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相思》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王維,字摩詰,先世為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其父官汾州司馬時,全家遷居于蒲州(治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東人。
王維早年喪父,聰穎過人,九歲即能作詞賦,懂音律,諳琵琶,并深受佛教思想熏陶,其詩作在社會上廣為流傳。
開元初年被任為太樂丞,這是太常寺的屬官太樂令的副手,主要負責音樂、舞蹈的教習、排練事務。
后因伶人私自表演了專供皇帝觀賞的黃獅子舞而獲罪,降為濟州司倉參軍。
開元二十二年(734),張九齡任宰相,王維上詩請求引薦,被任為右拾遺。后張九齡遭貶,王維于當年秋天出使塞上,在涼州小住。
開元二十七年(739)返回長安,二十八年遷殿中侍御史。
從開元末到天寶末這十五六年間,王維過著平靜的亦官亦隱的生活。他在輞川買下產業,常與文友聚會,寫下大量田園詩。同時又參禪信佛。
天寶十四年(755),安史之亂爆發,王維和一批官員來不及逃跑,被叛軍抓住,帶至洛陽。
上元元年(760),王維官至尚書右丞。晚年"以禪誦為事"。一日,忽索筆作書數紙,別弟縉及生平親故,舍筆而卒。
郭子儀
唐玄宗開元年間(713-741)武舉狀元,《全唐詩》僅錄其《享太廟樂章》兩首,實為舞詞,也可視作四言詩,其內容是歌頌朝廷的德政武功。
廣運舞
於赫皇祖金榜題名古詩,昭明有融。
惟文之德,惟武之功。
河海靜謐,車書混同。
虔恭孝饗,穆穆玄風。
賈 至
賈至,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乙亥科狀元,《全唐詩》存其詩四十六首。
《春思二首》
草色青青柳色黃,桃花歷亂李花香。
東風不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長。
紅粉當壚弱柳垂,金花臘酒解酴醿。
笙歌日暮能留客,醉殺長安輕薄兒。
賈至(718-772),字幼鄰,一作幼幾,洛陽(今屬河南)人。
賈至生于官宦家庭,父賈曾,開元初,官制誥。
賈至早年曾跟從玄宗避安史之亂于蜀中,拜為起居舍人。肅宗時為中書舍人,出為汝州刺史。
將軍王去榮因擅殺縣令,依法當斬,肅宗因惜其才下詔免死罪。賈至因直諫反對赦免王去榮,被貶為岳州司馬。
后官至右散騎常侍。卒贈禮部尚書,謚文。
賈至在當時頗有文名,獨孤及在《趙郡李公中集序》中稱他與蕭穎士、李華同為天寶時"文章中興"的代表人物。
從賈至今存的文章看,確是一位儒學復興的倡導者。賈至不僅有文名,亦有詩名,最擅長七絕。
楊 慎
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辛未科狀元。
《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竹枝詞》
神女峰前江水深,襄王此地幾沉吟。
曄花溫玉朝朝態,翠壁丹楓夜夜心。
《送余學官歸羅江》
豆子山,打瓦鼓。揚平山,撒白雨。
白雨下,娶龍女??椀媒?,二丈五。
一半屬羅江,一半屬玄武。
我誦綿州歌,思鄉心獨苦。
送君歸,羅江浦。
楊慎(1488-1559),字用修,號升庵,祖籍廬陵(今江西吉安),由六世祖楊世賢遷居四川新都。祖父官至提學簽事,父親楊廷和位至少師、大學士,叔父楊廷義也官至禮部尚書。
楊慎自幼聰敏,人稱"神童"。十一歲能詩,十二歲擬作《古戰場文》、《過秦論》。
入京,賦《黃葉詩》,深得"文壇七子"首領李東陽賞識,收為門徒。
正德二年(1507),鄉試第三,正德六年(1511),會試第二,殿試第一。時年二十四歲,例授翰林修撰。不久,服繼母喪,期滿復職。
時武宗昏庸,宦官劉開專權,殘害忠良。楊慎修《實錄》時,不畏權勢,秉筆直書。正德十二年(1517),武宗微服浪游,楊慎犯顏切諫,不聽,遂引病歸鄉。
世宗嗣位,召為經筵講官。嘉靖三年(1524),召為翰林學士。
楊慎偕同列三十六人上言:"臣等與萼輩(指時任南京刑部主事桂萼一派)學術不同,議論亦異,今陛下既超擢萼輩,不以臣等言為是,臣等不能與同列,愿賜罷斥。"帝怒,痛加斥責,停其奉祿。
不久,"大禮"之議起,楊慎等又再次上疏力諫,繼而率眾廷臣兩伏左順門哭諫,世宗震怒,下詔全部廷杖下獄,削職貶謫。
楊慎被廷杖兩次后充軍云南永昌,帶病行萬里,幾乎送命。自此,楊慎被謫戍達三十五年之久。
晚年,他在一首《感懷詩》中悲憤地寫道:
七十余生已白頭,明明律例許歸休。
歸休已作巴江叟,重到翻為滇海囚。
遷謫本非明主意,網羅巧中細人謀。
故園先隴疾兒女,泉下傷心也淚流。
嘉靖三十八年(1559),楊慎客死永昌,享年七十二歲。隆慶初年,贈光祿少卿。天啟中,追謚文憲。
文天祥
文天祥,宋理宗寶祐四年(1256)丙辰科狀元。
《赴闕》
楚月穿春袖,吳霜透曉韉。
壯心欲填海,苦膽為憂天。
役役慚金注,悠悠嘆瓦全。
丈夫竟何事?一日定千年。
《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孫,字天祥,后改字履善,又字宋瑞,號文山,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
相傳文天祥的祖父文時用,在端平三年五月初二(1236年6月6日)那天,夢見一個天神般的孩兒,乘著白色的云霧,從天而降,不一會兒,又徐徐上升,漸漸地消失在迷蒙之中。
正是這一天,他的長孫降生了。于是便給長孫取名云孫,字天祥。
文天祥的父親文儀,博學多才,人稱"草齋先生"。
文天祥少時,父親便親自教他讀書。他記憶力驚人,有"文曲星下凡"之稱。
從十六歲起開始游學求師。寶祐三年(1255),入白鷺洲書院,師從名儒歐陽守道。
寶祐四年(1256),二十歲的文天祥于集英殿殿試時,面對朝廷的內憂外患,以"法天不息"為對,洋洋萬言,一揮而就,被理宗欽點為狀元。
開慶元年(1259),蒙古軍南進,兵圍鄂州(治今湖北武漢),宦官董宋臣主張遷都。文天祥上疏請斬董宋臣,并進御敵之策,未被采納。
臨安(杭州)危急時,文天祥以江西提刑身份,應詔勤王,請求率二十萬義師背水一戰金榜題名古詩,宰相陳宜中不允。不久,文天祥以右丞相兼樞密使身份,至元營議和,因堅決抗爭被扣留。
文天祥冒險脫逃至溫州,擁立益王趙昰,以圖復興,轉戰于贛、閩、嶺南等地。兵敗被俘,堅拒元將張弘範勸降,作《過零丁洋》詩,中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名句。
后被送大都(今北京),囚禁近四年。其間,元帝多次勸降未果,天祥誓死不屈,作《正氣歌》,以明心志。
《正氣歌》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
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
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
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
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
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
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
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
是氣所磅礴,凜然萬古存。
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
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
三綱實系命,道義為之根。
磋余遘陽九,隸也實不力。
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
鼎鑊甘如餡,求之不可得。
陰房冥鬼火,春院閟天黑。
牛驥同一皂,雞棲鳳凰食。
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
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
哀哉沮洳場,為我安樂國。
豈有他謬巧,陰陽不能賊!
顧此耿耿在,仰視浮云白。
悠悠我心憂,蒼天曷有極!
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
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文天祥就義于柴市,時年四十八歲。臨刑前,作絕筆自贊,系于衣帶之間,其文云:"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宋丞相文天祥絕筆。"
后人為憑吊瞻仰,于其囚禁地建造了文丞相祠,在今北京市東城區府學胡同內。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