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從完整的問題解決過程來看( )是首要環節。

A.發現問題 B.理解問題 C.提出假設 D.檢驗假設

1.【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的是關于問題解決的一般過程的理解。問題解決主要分為四個階段:發現問題、理解問題、提出假設和檢驗假設。從完整的問題解決過程來看,發現問題是其首要環節。只有存在問題,人們才有可能產生解決問題的認知活動。所以發現問題是問題解決的首要環節。所以A項符合題意。

B選項,理解問題就是把握問題的性質和關鍵信息,摒棄無關因素,并在頭腦中形成有關問題的初步印象,即形成問題的表征。表征既是個體在頭腦中對所面臨的事件或情境的表現和記載,也是個體解決問題時所加工的對象。問題的表征既包括問題的表面特征,也包括其深層特征,后者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以理解問題這一步是解決問題的關鍵環節,故此項不符合題意。

C選項,提出假設就是提出解決問題的可能途徑與方案,選擇恰當的解決問題的操作步驟。常用的方式主要有兩種;算法式和啟發式。算法式即把解決問題的所有可能的方案都列舉出來,逐一嘗試。此種方式雖然可以保證解決問題,但效率不高。啟發式即依據經驗或直覺選擇解法。它可以迅速地解決問題,但不排除失敗的可能。但提出假設并不是首要環節,故此項也不符合題意。

D選項,檢驗假設就是通過一定的方法來確定假設是否合乎實際、是否符合科學原理。檢驗假設的方法有兩種:一是直接檢驗,即通過實踐來檢驗,通過問題解決的結果來檢驗。二是間接檢驗,即通過推論來淘汰錯誤的假設,保留并選擇合理的、最佳的假設。當然,間接檢驗的結果是否正確,最終還要由直接檢驗來證明。所以按過程來說應該是最后一步。故符合題意。

綜上所述BCD均不符合題意,故此項選A。

2.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納,為辦學原則的是我國著名教育學家( )

A.晏陽初 B.蔡元培 C.陳鶴琴 D.黃炎培

2.【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的是關于近代中國教育家的思想。1916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時,對北大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辦學原則,認為大學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學問,并且不拘一家之言,“大學者,囊括大典,網羅眾家之學府也”。所以題干中所描述的思想為蔡元培的你,故B項正確。

A選項,晏陽初被稱為“平民教育之父”,他提出了平民教育為欲“化農民”,必先“農民化”,也提出四大教育,分別為:①以文藝教育攻愚,培養知識力;②以生計教育攻窮,培養生產力;③以衛生教育攻弱,培養強健力;④以公民教育攻私,培養團結力。所以與題干不符,排除。

C選項,陳鶴琴被稱為“中國幼教之父”。1923年,創辦中國第一所實驗幼稚園——鼓樓幼稚園,形成系統的、有民族特色的學前教育思想,主張“活教育”,其思想的目的論為:①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②做現代中國人的要求:要有健全的身體;要有建設的能力;要有創造的能力;要能夠合作;要服務。他提出的課程論為:①課程應結合自然、社會、兒童生活和學校教育內容;②開設“五指活動”:兒童健康活動、兒童社會活動、兒童科學活動、兒童藝術活動、兒童文學活動。他提出的教學論為: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與題干不符,排除。

D選項,黃炎培被稱為“職業教育之父”。他認為教育要旨是:“為個人謀生之準備,為個人服務社會之準備,為世界、國家增進生產力之準備?!苯逃康氖牵菏篃o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明顯也與題意不符,排除。

綜上,ACD均與題意不符,故此題選B。

3.“教師的職務是用自己的榜樣教育學生”是教育家( )的名言。

A.盧梭 B.夸美紐斯 C.杜威 D.桑代克

3.【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教育學創立時期主要人物的思想。夸美紐斯被稱為“教育學之父”,著作為《大教學論》,標志著教育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提出“泛智教育”,系統論述班級授課制方法和實施內容,并提出百科全書式的課程。夸美紐斯也曾說過“教師的職務是用自己的榜樣教育學生?!币虼耍處煹难孕卸际菍W生學習和模仿的榜樣。所以B項正確。

A選項,盧梭代表作為《愛彌兒》,其主張性善論,提倡自然主義教育思想,認為開創新教育的目標和根本原則是“歸于自然”,其中他自然教育的方法原則為消極教育(成人不干預、不灌輸、不壓制和讓兒童遵循自然率性發展)。是第一個“發現兒童”的教育家。與題干不符,排除。

C選項,杜威被稱為實用主義哲學創始人、現代教育代表人物、“兒童中心論”代

表人物,其代表作為《民主主義與教育》。他的基本思想有:①三中心論:“兒童中心(學生中心)”、“經驗中心”、“活動中心”;②教育的本質(其教育思想的基礎與核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改組或改造;③學校即社會;④從做中學;⑤五步教學法:困難、問題、假設、驗證、結論。與題干不符,故排除。

D選項,桑代克被稱為“教育心理學之父”,其代表作為《教育心理學》,他是行為主義的代表人,他認為學習的過程是刺激與反應之間建立聯結的過程,聯結是通過盲目嘗試模擬題,逐步減少錯誤(試誤)而形成的,因此他把自己的觀點又稱為試誤說。他是美國動物心理學實驗的創始人之一。桑代克是動物心理學的開創者,也是心理學聯結主義的創立者。也與題意不符。

ACD均與題意不符,故此題選B。

4.學生的學習若是源自于對分數排名的過分重視,這樣的學習動機屬于( )

A.內部動機 B.附屬內驅力 C.認知內驅力 D.自我提高內驅力

4.【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對奧蘇貝爾成就動機的區分。奧蘇貝爾認為,學校情境中的成就動機至少應包括三方面的內驅力,即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附屬內驅力。其中自我提高內驅力是個體要求憑自己勝任工作的才能和工作成就而贏得相應地位的愿望。自我提高內驅力與認知內驅力不一樣,它并非直接指向學習任務本身。自我提高內驅力把成就看作是贏得地位與自尊心的根源,它顯然是一種外部的動機。題干中學生學習為的是排名,那明顯其學習是為了獲得相應的地位,所以屬于自我提高內驅力。故D項符合題意。

A選項,內部動機是根據動機產生的誘因來源不同而劃分出來的。內部學習動機指的是個體內在需要引起的學習動機。題目當中的學生學習是為了排名,明顯是由外部引起的。故該項不符合題意。

B選項,附屬內驅力是學生為了保持家長和教師等的贊許或認可而努力學習的一種需要。它是一種外部的動機。在兒童早期模擬題,附屬內驅力最為突出。但題目中的學生并不是為了獲得贊許而學習,故此項也不符合題意,排除。

C選項,認知內驅力是指一種學生渴望了解和理解,要求掌握知識以及系統地闡述問題并解決問題的傾向。這種內驅力,一般說來,多半是從好奇的傾向中派生出來的。在有意義學習中,認知內驅力是最重要而穩定的動機。也不符合題意,排除。

ABC三項均不符合題意,故此題選D。

5.當我們學習英語單詞時,以前學習過的漢語拼音對我們的記憶有干擾,這被稱為( )。

A.正遷移和前攝抑制 B.負遷移和后攝抑制

C.正遷移和后攝抑制 D.負遷移和前攝抑制

5.【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遷移以及干擾抑制說相關知識點。根據遷移的性質和結果,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正遷移為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是一種積極的遷移。負遷移為兩種學習之間相互干擾、阻礙,即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產生消極影響。

詹金斯和達倫巴希認為遺忘是因為在學習和回憶之間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擾所致。這種學說可以用前攝抑制和后攝抑制來說明。其中前攝抑制為先前學習的材料對后學習的材料的回憶或再認產生的干擾。后攝抑制為后來學習的材料對先前學習的材料的回憶或再認產生的干擾。

題干中描述之前學習的漢語拼音對現在的英語單詞產生影響,是先前學習的材料對后面學習材料的干擾,所以為前攝抑制;影響為“有干擾”,即為負遷移。因此選項ABC不符合題干要求,選項D為本題正確選項。

6.游泳時在水中發現危險時,正確的做法有( )。

A.沉著冷靜,不要緊張 B.盡可能使鼻子露出水面呼吸

C.不要亂撲騰 D.吸氣要淺,呼氣要深

6.【答案】ABC。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在水中遇到危險時的處理方法。

游泳時發生的最嚴重的意外是溺水。為了避免溺水,首先要選擇適合游泳的地方;下水前要活動身體,做好準備;如果自己遇到抽筋、體力不支等情況時,要保持鎮靜;如果是救助溺水者,也要謹慎。游泳者如果突然出現小腿抽筋、突發疾病或誤入深水區時,切不可慌張,要保持頭腦清醒,身體自然放松,盡量仰頭,口向上方,使口、鼻露出水面,吸氣要深,呼吸要慢,不要掙扎,避免加速下沉,同時立即向旁邊的人呼救。

選項A,游泳時遇到意外,一定要沉著鎮靜,不要驚慌。

選項B,游泳遇到意外情況盡量使鼻子露在水面,應當一面呼喚他人相助,一面設法自救。

選項C,游泳遇到意外切勿掙扎、撲騰。

選項D模擬題,正確的呼吸的方法應當是呼氣要盡、吸氣要深,同時在下水前要做好準備活動,下水后不要緊張。故選項D錯誤。

綜上所述,在游泳時發現危險正確做法的選項為ABC。

【難度系數】★

【知識點】教育心理學-學生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小學兒童的安全防范常識-小學兒童的安全急救與避

二、辨析題

1.《規范》第二條“愛崗敬業”中,教師要做到的三個認真是(認真備課上課),(認真輔導學生),(認真批改作業)。

1.【答案】正確。解析:本題考查愛崗敬業相關概念。愛崗敬業概念為忠誠于人民教育事業,志存高遠,勤懇敬業,甘為人梯,樂于奉獻。對工作高度負責,認真備課上課,認真批改作業,認真輔導學生。不得敷衍塞責。可見愛崗敬業中的三個認真就是認真備課上課,認真批改作業,認真輔導學生。由此可知,題干說法正確。

2.吃過梅子的人一見到它的外形或問到它的味道,分泌旺盛的反應,這是一種非條件反射。

2.【答案】錯誤。解析:本題考查條件反射與非條件反射的概念。非條件反射:是人和動物先天遺傳的,不學而能的反射,也稱為本能。條件反射:是人和動物后天獲得的經過學習才會的反射。題干中吃過梅子后的人,見到其外形后會分泌旺盛,那這種分泌明顯是后天經過學習或經驗(吃過梅子)而獲得的,由此可見并不是本能行為,所以為條件反射。故題干說法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