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班拼音必練100題_學前班拼音必練100題_學前班拼音必練100題

學前班是教育中的“骨質增生”

尹建莉

我一直反對孩子上學前班。

大多數家長并不知道學前班的來由,其實只要了解一下它產生的原因,就會發現它在當下的存在是不合理的。

學前班的產生是我國短缺經濟時代的一個應急措施。

它最早出現于80年代。當時由于城市學齡兒童人口迅速增長,而那時民辦幼兒園很少,孩子的入托問題得不到解決,所以采取了讓小學辦一些學前班來解決部分幼兒的學前教育——可見學前班的出現主要是出于學齡前兒童分流的需要,并不包含有教育學意義上的銜接需求。

這些年我國經濟繁榮,人口出生降低,民辦幼兒園大量出現。兒童入托供需矛盾早已不存在,可學前班卻延續了二十多年學前班拼音必練100題,而且在全國從城市到鄉村漫延開來,越來越名正言順,仿佛是基于兒童學習需求的一個正常合理的設計。個別地方甚至是由教育主管部門規定,所有的兒童在進入小學前必須要上學前班。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該消失而不消失的現象?這說明它有存在的基礎。這個基礎就是:學校愿意開辦學前班,家長愿意送孩子上學前班。

學校愿意開辦,自有非常明確的目的。學前班不屬于國家義務教育,可以自行定價收取學雜費。1985年北京市給出的指導價是每個孩子每月30元,這在當時也并不便宜。近些年更水漲船高,已達到每月數百元甚至上千元,再加上各種雜費,數字是比較可觀的。也就是說它是學校的一個創收渠道,是一塊“肥肉”。雖然近些年一些地方政府已意識到學前班的不必要,出臺文件不允許小學辦學前班,但只要手段不強硬,小學就或明或暗地辦著。

再從家長這里來看。家長愿意把孩子送學前班,絕大多數是出于跟風和盲目。一是誤以為學前班有承上啟下的功能,如同上三年級必須要先讀二年級一樣;二是出于對孩子未來學習成績的焦慮,認為上學前班是“提前打基礎”了,是在學習上先走了一步。很多家長會顧慮,她說,周圍的人都把孩子送進學前班,到上一年級時,拼音和100以內加減法就都學完了。要是我的孩子沒上學前班,基礎就不如別的孩子,這不就比別的孩子落后一步了嗎。

實際上,這種“打基礎”想法是家長們的認識誤區。一是沒搞清什么才是孩子需要打的“基礎”,二是不了解學前班的真實情況。

如果小學收了錢,孩子們真的能通過上學前班打下了一個好的學習基礎,走到別的孩子面前學前班拼音必練100題,那也值得。但從這些年的實際情況來看,結果恰恰相反,學前班教育是給孩子們打了一個“基礎”,但往往是壞基礎。

目前國家對學前班教學只有指導性意見,并沒有明確統一的學前班教學大綱和教材。所以,學前班如何教,全憑小學自己的主張,或教師自己的感覺。雖然學前班能給小學帶來經濟利益,但由于它的非義務教育性質,學前班的教學成績不需要計入到整個學校教學成績里,學校一般來說對這塊教育并不重視。

幾乎所有的學前班招生宣傳中都會說,學校為學前班配備了優秀的、經驗豐富的教師。事實上,寄居在小學校園中的學前班是很邊緣化的。除了設備較簡陋,更主要地是,學校不會把優秀教師分配到學前班中。就我見識過,以及聽說過的情況來看,學校給學前班配的教師一般是教課教得不好的,或和領導關系不融洽的。校長沒法讓這些人回家,就正好把他們放到學前班。

也有的學校師資比較緊張,從外面聘一些退休老教師。從概念上講,退休老教師“經驗豐富”。事實上,她們(幾乎全是退休女教師)大多數人對學齡前兒童的教育并沒有多少研究。所謂“經驗”,只是當年教小學生的一些方法。而且由于我國幾十年來小學教師入職門檻較低,許多小學教師文化或教育素養較低,她們的工齡可能有四十年,但并非有四十年的“教育經驗”;往往只是把一種工作經驗使用了四十年。那些“經驗”原本對小學生就不太合適,更不用說用在學齡前兒童身上。

所以,現在的“學前班”,并不是教育學意義上的“學前教育”,它基本上就是小學一年級的縮寫本。雖然學前班的課程比一年級的少些,孩子玩耍時間多些,上學和放學時間也比一年級孩子自由些,但總體教育模式和教育價值取向卻和一年級一樣。

從上課形式來說,孩子們每人有了一張自己的固定課桌,有了上下課,有了作業;從內容上看,學習的一般都是拼音、寫字、英語單詞、100以內的加減法等。老師總是要求孩子們乖乖地坐在座位上,手放到背后,認真地聽課,每天要孩子們在作業本上一遍遍地抄寫生字和拼音,并給孩子打出成績,甚至還要布置家庭作業。老師們的目標是把孩子馴得聽話,識一些字,把作業寫得整整齊齊的。這讓老師們很有成就感,這些“成就”往往也被小學校領導和家長們認可。特別是家長們,覺得孩子在學前班學了認字和寫作業,認為自己的孩子沒有“輸在起跑線上”。

可是,這些是“贏”嗎?

學前班那種死記硬背的、毫無創造性和發現樂趣的學習,即使放到小學高年級學生那里,也夠僵硬的,更何況放到學前兒童身上。學前班有上課、有作業、有紀律,卻沒有智力活動。學前班教學讓兒童付出的多半是一些畸形的、消極的腦力勞動。蘇霍姆林斯基說,“凡是那些沒有讓兒童每天都發現周圍世界各種現象之間的因果聯系的地方,兒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會熄滅。” ——失去好奇心和求知欲,這對孩子的學習來說是致命的。

也就是說學前班拼音必練100題,就我國當前“學前班”的整體情況來看,不但不能依孩子們的生理及心理發育情況讓他們在智力、習慣、創造力等方面上一個臺階,反而在這些方面形成阻礙。所以,學前班發展到今天,它的存在已變成正常學制教育中的一個“骨質增生”。但這個多余的東西現在卻被許多人看作是天使背上的翅膀,以為這樣的“多”總比“少”要好,這實在是個錯誤!

希望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事實卻是孩子的雙腿在起跑線上就被捆得開始發麻了。

如果覺得文章有價值

請轉發到朋友圈、微信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