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考研真題與答案解析
2015心理學考研真題及答案解析一、單項選擇題:1-65題,每小題130分。下列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按照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觀點,下列選項中屬于缺失性需要的是(A.認識需要B.審美需要C.自我實現需要D.愛與歸屬需要【解析】D,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從低到高劃分為個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層次越低的需要力量越強,它們能否得到滿足直接關系到個體的生存,因而又叫缺失性需要。高層次的需要不是維持個體生存所絕對必須的,但高層次需要的滿足有益于健康、長壽和精力的旺盛,所以又叫生長需要。2.遠處行駛的汽車看起來很小,但人們并不認為汽車變小了,這體現的知覺特征是A.恒常性B.整體性C.理解性D.選擇性【解析】A,知覺恒常性,是指知覺的穩定性或不變性,當客觀條件在一定范圍內改變時,我們的知覺映象在相當程度上卻保持著它的穩定性,稱為知覺恒常性。3.一個病人聽覺器官正常,但不能理解口語,該患者受傷的腦區域是(D.運動區【解析】B,感覺性失語癥()又稱“威尼克氏失語癥”(')。病變位于顳上回之后部,由于其中儲存的聽覺語音記憶痕跡受影響,造成理解口語和口語表達困難。
此時病人聽力正常,但聽不懂別人及自己說的話,嚴重時答非所問,病人常滔滔不絕地獨自說個不停,但用詞混亂,使人無法理解。4.下列選項中,與有機體的呼吸、吞咽、排泄等基本生命活動有密切聯系的是(B.中腦C.延腦D.間腦【解析】C,延腦()脊髓的直接上延部分,是腦干的后段。延髓調節控制機體的心搏、血壓、呼吸、消化等重要功能,延髓中的局部損害常危及生命,故被看作機體的生命中樞。延髓是中樞神經系統許多感覺和運動纖維傳導的必經之路。其中一些上行沖動能影響大腦皮層的功能、對維持覺醒和產生睡眠有重要作用。向下的沖動參與了肌緊張和軀體運動的調節。另外,延髓內一些神經核團接受內臟感覺傳入,參與內臟運動及腺分泌的調節。5.“馬赫帶”反映的感覺現象是(A.感覺適應B.感覺補償C.感覺融合D.感覺對比【解析】D,馬赫帶,1868年奧地利物理學家E.馬赫發現的一種明度對比的視覺效應。馬赫帶的發現推動了對明度和光強間的關系的心理物理測量。6.在陽光照射下,紅花與藍花可能顯得同樣亮;而當夜幕降臨時,藍花似乎比紅花更亮些,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A.棒體細胞是夜視細胞,對波長較短的光具有較高感受性B.棒體細胞是明視細胞,對波長較長的具有較高敏感性C.錐體細胞是夜視細胞,對波長較長的光具有較高感受性D.錐體細胞是明視細胞,對波長較短的光具有較高感受性【解析】A,普肯野()現象:當人們從視錐視覺向視桿視覺轉變時,人眼對光譜的最大感受性將向波短方向移動,因而出現了明度的不同變化。
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能見到這種現象。例如,在陽光照射下,紅花與藍花可能顯得同樣亮,而當夜幕降臨時藍花似乎比紅花更亮些。普肯野現象說明在不同的光照條件下(白天或夜晚),人們的視覺機制是不同的。7.下列選項中,能夠吸引起隨意注意的原因是(A.刺激物的新穎性B.刺激物的強度C.刺激物的運動變化D.對注意任務的依從性【解析】D,隨意注意指的是有預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注意的一種積極、主動的形式。隨意注意是人類特有的心理現象,它受意識的控制,由第二信號系統支配調節的,它是一種意志的注意,是一種高級的心理現象。具有隨意注意的能力既是注意力。良好的注意力具有隨意性強,能較好地接受自己的意識控制調節,具體表現在注意的穩定性和注意能按需要的轉移性。8.下列選項中,將明暗和陰影作為重要線索的知覺是(A.形狀知覺B.大小知覺C.深度知覺D.顏色知覺【解析】C,深度知覺的物理線索有:物體的遮擋(重疊),在前面的近,被遮擋者遠;光亮和陰影的分布(明暗分析),近處物體顯得亮,遠處物體顯得暗些;空氣透視,近處物體輪廓清晰、細節分明,遠處物體不清晰;線條透視,指對象在空間上的幾何投影,大小相同的物體近的視角大,遠的視角小。
因此向遠方伸展的兩根平行線看起來趨于接近。9.在一個黑暗的房間里注視一根點燃的熏香,開始你會看到一個靜止的光點,過了一會兒,你會覺得這個光點似乎在運動,這種現象是(A.動景運動B.誘發運動C.自主運動D.運動后效【解析】C,自主運動()是運動幻覺的主要形式之一。在沒有月光的夜晚,當我們仰視天空時,有時會發現一個細小而發亮的東西在天空游動。我們會誤認為它是一架飛機,其實這是由星星引起的自主運動。10.格列高里(R.L.)認為,人們除了依靠網像運動系統獲得關于物體運動的信息以外,還依靠(A.特征覺察系統B.頭-眼運動系統C.外周神經系統D.自主神經系統【解析】B,為了知覺到運動,人們還需要具有關于自身運動或靜止的特殊信息。這種信息可能來自身體運動時肌肉的動作反饋;也可能來自大腦發出的動作指令。有人假定人腦中存在著某種比較器或視覺穩定中樞,它是兩種信息相互作用的場所。這種運動系統叫做頭-眼運動系統。11.“小趙比小王聰明,小王比小李聰明”據此得出“小趙最聰明”的結論,該推理屬于A.演繹推理B.歸納推理C.類比推理D.概率推理【解析】C,類比推理是根據兩個或兩類對象有部分屬性相同,從而推出它們的其他屬性也相同的推理。
歸納推理,就是從個別性知識推出一般性結論的推理。所謂演繹推理,就是從一般性的前提出發,通過推導即“演繹”,得出具體陳述或個別結論的過程。12.下列關于語言的表述,錯誤的是(A.語言是人際交流中使用的符號系統B.音位是語言中可獨立運用的最小單位C.有限的詞語和規則可以產生無限的語句D.音位能被組合成語素,語素能被組合成詞語【解析】B,詞是由語素構成,比語素高一級的語言單位。詞是最小的能夠獨立運用的語言單位。這句話說明了詞在語言中的作用,一是說詞是能獨立運用,二是說在獨立運用的語言單位中,它是最小的。但說到獨立運用,實詞和虛詞有不同的情況。就實詞來說,它能單獨充當句子成分。13.“語言影響人們的思維方式”沃爾夫(B.)提出的這一假設被稱為(A.語言相對假設B.語言生成性假設C.語言概括性假設D.語言交互假設【解析】A,薩丕爾-沃爾夫假說有兩個部分:語言決定論,即一個人的思維完全由母語決定,因為一個人只能根據其母語中編碼設定的范疇和區別定義來認識世界;語言相對論,即語言結構有無限的多樣性,因此一種語言系統中所編定的范疇類別和區分定義為該語言系統所獨有,與其他語言系統中所編定的范疇類別和區分定義不同。
14.右圖所示的是兩條長度相等的線段,A.繆斯—萊耶錯覺【解析】A,這種理論與側抑制相似。但我們認為,箭頭起到了一定的透視作用,這種錯覺應當從屬于“大小恒常錯覺 15.小王開車行駛在馬路上,突然從路邊竄出一條狗,此時他顧不上多想,迅速轉動方向盤并急剎車,停車之后,他才感到自己的心砰砰亂跳,呼吸急促,覺得害怕,能夠較好的 解釋該現象的情緒理論是( A.詹姆斯—蘭格理論 —巴德學說C.阿諾德的 “評定—興奮”學說 D.情緒的動機 —分化理論 【解析】A,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和丹麥生理學家蘭格分別提出內容相同的一種情緒理 論。他們強調情緒的產生是植物性神經活動的產物。 后人稱它為情緒的外周理論。 即情緒刺 激引起身體的生理反應, 而生理反應進一步導致情緒體驗的產生。 詹姆斯提出情緒是對身體 變化的知覺。在他看來,是先有機體的生理變化,而后才有情緒。 16.托爾曼有關動機的觀點是( A.對達到目標的期待是個體行為的決定因素B.本能是人類一切思想和行為的動力 C.自我效能感決定個體的動機水平 D.誘因和驅動共同決定個體行為 【解析】D,托爾曼試圖從可以觀察到的環境刺激和行為反應之間探索有機體的內部過 程,從而解答有機體之所以出現這種反應的原因。
中介變量是不能直接觀察到的,但它是引起一定反應的關鍵,是行為的決定因素。只有搞清楚中介變量, 才能回答 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下為什么能引起某種可以觀察到的行為反應。 最初,托爾曼把中介變量劃 分為需求變量和認知變量兩大類, 前者本質上是就是動機, 后者則包括對客體的知覺、 再認 等。認知變量是對 “是什么 ”問題的回答,而需求變量則是對 “為什么 ”問題的回答。 17.個體的目標定位在獲得知識和提高能力上, 認為達到既定目標就是成功, 根據成就 目標理論,該個體所持有思維成就目標屬于( A.掌握目標B.成績目標 C.效能目標 D.表現目標 【解析】A,動機的成就目標理論,把成就目標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掌握目標,個體 的目標定位在掌握知識和提高能力上,認為達到了上述目標就是成功。另一種是成績目標, 個體的目標定位在好名次和好成績上,認為只有贏了才算成功。 18.小張在填報高考(課程)志愿時,有兩所學校可選擇,其中,一所是名牌大學,但 專業不理想;另一所是一般大學,但專業理想,小張猶豫不決,這種動機沖突是( A.雙趨式沖突B.雙避式沖突 C.趨避式沖突 D.多重趨避式沖突 【解析】D,多重趨避沖突又稱雙趨避沖突,雙重正負沖突,指同時有兩個或兩個以上 的目標,但每個目標各有所長、 各有所短,分別具有吸引和排斥兩個方面的作用時,使人左 顧右盼,難以抉擇的心態。
如擇業時有兩個單位可供選擇,而每個單位又利弊相當,就有可 能舉棋不定而陷入這種沖突中。 19.下列有關幼兒概念發展的表述,錯誤的是( A.一般只能掌握比較具體的實物概念B.能掌握左右概念的相對性 C.實物概念的掌握先于數概念的掌握 D.所掌握的概念內涵往往不夠精確 【解析】B,幼兒概括特點包括:( 1)概括內容比較貧乏,一個詞只代表一個或某一 些具體事物的特征; (2)概括的特征很多是外部的、非本質的; (3)概括的內涵往往不精 確,有時過寬,有時又過窄。數概念和實物概念比較起來,是一種更加抽象的概念,因而在 兒童發展過程中,掌握數概念比掌握實物概念晚些,也比較難些。 22.根據埃里克森的理論,老年期的發展任務是獲得( A.繁殖感B.親密感 C.完善感 D.認同感 【解析】C,艾里克森的心理發展觀第八階段為老年期,從 50 歲直到死亡,發展任務 是獲得完善和避免失望、厭倦感,體驗著智慧的實現。 根據下列研究設計,回答 45-48 某研究者為了研究自變量X(三種水平 X1 ,X2,X3 )和自變量 Y(兩個水平 Y1 ,Y2) 對某種心理活動的影響,抽取若干名大學生,隨機分成第一、第二、第三組,實驗安排:第 一組:先做 X1Y1 ,再做 X1Y2 X2Y2,再做 X2Y1 再做X3Y2 A.組間設計B.組內設計 C.區組設計 D.混合設計 【解析】D,混合設計是一個實驗中同時采用兩種基本設計的實驗設計。
它要求一個自 變量用一種設計處理,如被試內設計處理,而另外一個自變量則可用不同種類的設計處理, 即被試間設計。 為被試內變量,所以此實驗設計為混合設計。46.其中組間變量為( A.XB.Y C.X 都是D.X 都不是【解析】A,第一組被試只接受 X1 水平的處理,第二組只接受 X2 水平的處理,第三 組只接受 X3 水平的處理,每個被試(組)只接受一個自變量水平的處理,所以 A.10B.20 C.30 D.40 【解析】C,本實驗設計中共需要三組被試,每組人數要求相等,那么總人數一定要是 的倍數。48.不宜采用該實驗設計情況是( A.X為智力水平 B.Y 為智力水平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