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教師資格證考試《高等教育學》試卷附答案一、單選題(每題1.5分,20題,共301、我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是1898年設立的(清華學堂2、截止到2012)所,其中民辦普通高等學校、“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這句話是曾任清華大學校長的()提出了“多元化巨型大學”的概念。(第二章)科爾5、“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這是著名的“()四級。(第四章)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7、現代美國學校出現的“特朗普制”,是一種比較適應于(大學8、最早的研究生教育出現在19世紀的(法國9、我國自()年以來,一直實施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制度,參加考試的對象,不受學歷、年齡限制。(第四章)10、以下所列的其中一項不屬于屬于大學教師工作的特點(C獨立性和協作性11、()在教育活動中始終處于基礎和核心的地位。(第六章)課程12、以下哪種教學組織形式不容易開展因材施教?(A教學原則(第七章)14、問題教學法是由蘇聯教學專家(15、高校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過程是一個(A)的過程。(第十章)以上都不是16、按科學研究的性質,高校科研的類型分為(實驗室研究、田野研究、行動研究、文獻研究17、教育科學研究的重點是(教學方法和教學藝術18、我國的《高等教育法》于()年頒布。

(第十二章)、“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的校訓。(第十二章)南京大學20、校園文化通常分為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網絡文化(第十二章)二、多選題(每題2分,10題,共201、教育部于2011年12月頒布的《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指出,高校教師應具體以下一些職業道德:(求真務實,團結協作2、目前,高等教育價值觀存在以下幾種取向:(BCD知識本位價值取向3、高校師生關系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形式:(ACD道德倫理關系4、課程的功能有:(文化功能5、課堂教學的基本環節包括(ABC考試6、一個完整的教學計劃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ABCD)(第七章)學時安排7、按教學評價的不同目的、作用及時間來分,教學評價主要有(ABD)幾種。(第八章)終結性評價8、高等教育除了傳統上的培養人才、發展科學、服務社會三大職能以外,目前學術界補充提出了一些新的功能,如(AC保護環境9、講授法的優點有(ABD能寓思想教育于講授之中,具有較強的感染力10、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特征是(ABC辦學主體的國際化三、判斷題(每題1.5分,20題,共301、“六藝”是古希臘的教育內容,“七藝”是古中國的教育內容。

(X)(第一章)2、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文化的選擇、傳遞與創造。(V)(第二章)3、哈佛大學是美國著名的一所“贈地學院”。(X)(第一章)4、《大教學論》和《學記》都是高等教育研究著作。(V)(第一章)5、教育方針通常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V)(第三章)6、高校教師中,研究能力強的教師應該從事科研工作,科研能力不強的教師只需搞好教學就行,不必都參與科研。(X)(第十一章)7、中國這些年來的高校連年擴招,造成了教學質量下降和畢業生就業困難,因此擴招是個錯誤的決策。(X)(第十二章)8、1776年,美國頒布《獨立宣言》后,開設了大量的贈地學院。(X)(第二章)9、素質教育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手段。(第三章)10、高等學校的主體是教師、學生、學校建筑。(X)(第五章)11、教材是高校學科建設的核心內容,直接決定教學的成敗。(X)(第六章)12、布魯納認為,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同樣重要。(第六章)13、班級授課制萌芽于15世紀末,后經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總結、改進和理論提升,初步形成。(第七章)14、教研室是各院系教學管理的基礎。(V)(第七章)15、100人以上的大班教學,不適宜于用課堂討論法進行教學。

(X)(第八章)16、大學與中學有著本質的不同,因此中學的教學改革方法和模式不適合大學借鑒。(X)(第八17、效度指的是考試結果的穩定性和可靠性程度,即考試結果是否真實、客觀地反映了學生的實際水平。(第八章)18、本科大學生未經過系統的學術訓練,不用要求他們寫畢業論文。第十一章)19、《高等教育法》規定:“高等學校自批準設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資格。”(V)(第十二章)20、校園文化主要是指各種課外活動。四、情境分析題(2大題,每題4問,每問2.5分,共20(一)閱讀下面一篇報道,思考后面的問題并從備選答案選擇一個你認為最合適的答案。西南大學“讀名著拿學分”引發師生爭議中國青年報2013-1-7本報記者朱麗亞通訊員讀10本學校推薦的名著并通過考試,可以得到兩個學分——這是西南大學推行的一項新規定。這個規定一經頒布,就在校園里引發了師生們的爭議。贊成者和反對者都不在少數。西南大學頒布的《西南大學本科生閱讀名著考核與管理試行辦法》規定:學校組織專家推薦120本(種)閱讀書目,分文學、哲學、歷史學、美學、藝術學、倫理學、人類學、社會學、法學、科學、人物傳記等十一大類。閱讀分精讀和泛讀。精讀要求學生在本辦法所推薦的書籍中,在本專業領域以外每個大類精選1~2本(種),共計10本(種)書籍進行閱讀。

每讀一本(種)書,要求撰寫不少于1500字的讀書筆記或小論文,或創作1500字以上的文學作品,并參加精讀書籍結業考核。考核時間安排在學生第一學年第二學期內,由學校組織命題、制卷、閱卷,各學院(部)負責考生組織、考場布置及監考工作。結業考核實行有限開卷筆試。結業考核及格者,可獲得名著閱讀通識教育兩個學分。泛讀指學生在校期間,讀完至少30本(種)本辦法所推薦本專業領域以外的書籍,讀完每本(種)書時,需撰寫不少于1500字的讀書筆記或小論文高等教育學考試題及答案,或創作1500字以上的文學作品,經所在學院(部)及主管部門審核通過,可以申請領取學校制發的《西南大學名著閱讀A級證書》。西南大學教務處副處長林萍向記者解釋學校推出這項新規的初衷:早在2003年,學校就曾通過專家挑選為本科生提供過130本名著必讀書目,只是由于當時缺少輔助和督導的機制,很多學生并未重視起來。此次讀名著加分的政策出臺,把閱讀名著直接與學生課程教學考核掛鉤,可以提高同學閱讀名著的興趣,營造“好讀書”的風氣。西南大學文學院副院長黃大宏參與了西南大學本科推薦書目的選擇工作。他說:“我在教學當中就發現,學生的描述水平還是有的,但思考能力比較弱。讀名著是一種主動的深層次的思考,我們希望借助這一課程設置,幫助大家接觸經典,在經典著作的浸潤中提高素質和專業能力。

如果有的學生對這種做法有抵觸,你應該先問問自己:4年當中,能讀多少部書?又能讀多少部經典的好書呢?而且,你什么時候讀完了,什么時候就去參加考試,還可以拿兩個學分,何樂而不為新規一經頒布,立即在校園里引發了不少爭議。很多學生對此表示贊成。通過分批次網上報名來看,截至目前,西南大學大一的9000多名學生中已有7000多人報名選讀名著。反對者也不少。文化與社會發展學院大一學生杜軼一說:“快餐文化已成為主流高等教育學考試題及答案,整個社會呈現 的都是浮躁的狀態。學校的初衷是為了提高同學們的修養,學會細嚼慢咽地深入閱讀。殊不知, 學校采取修學分的方式考核,本身就是功利行為,很多學生也只是為了學分敷衍了事。” 文學院大三學生王楚認為,名著作為一種精神食糧所起的作用應該是積極的,使讀書者從中獲得 精神上的滿足,而不應該作為一種加學分的方式,以這種方式督促學生讀書在某種程度上只會適 得其反,更容易使學生產生對名著的厭倦之心。 還有不少老師肯定了學校推出這項規定的意義,但對它能收到的效果表示擔憂。西南大學新聞傳 媒學院副教授駱鵬說:“學校應該讓學生理解到讀書是一種自發的內在的需要,是生命中重要的 一部分,而不是牟利的工具。

” 西南大學教育學部本科教學秘書胡熔說:“不管加不加學分都應該多讀書,在大學階段就應該多 讀書,這是學生的分內之事。其實在這個文件出臺之前,我們教育學部各輔導員都對讀名著有具 體的要求,然后再通過寫讀書筆記,進行小組討論來加深對名著的理解。”他認為學校推薦書目 是可以的,這樣讓學生閱讀更有針對性,但是加學分就顯得有點奇怪了。 老師們的擔憂不無道理,要讓大學生愛上讀書任重而道遠。記者隨機采訪了多位學生高等教育學考試題及答案,發現雖然 很多學生都已從網上報名讀書,但相當一部分學生記不清楚自己選了哪些書,甚至坦言自己根本還沒有找到相應的書籍來閱讀。 1、根據報道的內容,西南大學推出的“讀名著拿學分”改革舉措,在所有大一學生中,( 全部不接受不認同2、根據報道的內容,西南大學推出的“讀名著拿學分”改革舉措,在所有教師中,( 全部不接受不認同3、西南大學頒布的《本科生閱讀名著考核與管理試行辦法 》規定,閱讀分精讀和泛讀,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