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獲立8項年度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重大項目
近日,2021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和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立項名單先后公布。北大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立項6項、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立項2項。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和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是我國人文社科領域最為重要的兩大項目類別,無論從經費資助額度、競爭激烈性和學術影響力,都位于我國人文社科項目資助體系的頂端。承擔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重大項目是首席專家及其團隊科研實力的集中體現。
北大始終注重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重大項目的組織和實施,并將之作為一流學科建設的重要支撐。今后,社會科學部將繼續認真做好項目管理和服務工作,保障項目的順利完成,著力推出具有重大學術創新價值和文化傳承意義的標志性研究成果和有實踐指導意義、有決策參考價值的重大成果,為北大“雙一流”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立項名單(根據項目批準號順序)
批準號
課題名稱
院系
首席專家
項目類別
21&
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稅制結構優化與改革研究
經濟學院
劉怡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
21&
百年變局下全球化進路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研究
國際關系學院
王棟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
21&
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殘疾預防策略與應用研究
中國衛生發展研究中心
何平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
21&
社會信用體系的法律保障機制研究
法學院
王錫鋅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
21&
中國特殊教育通史
歷史學系
郭衛東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
21&
域外藏多語種民國佛教文獻群的發掘、整理與研究
哲學系(宗教學系)
王頌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
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的法律規制研究
法學院
劉銀良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
《全清筆記》整理研究
中文系
廖可斌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
立項課題簡介
課題名稱: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稅制結構優化與改革研究
批準號:21&
首席專家:劉怡
課題組主要成員:崔小勇、劉沖、蔣云赟、聶海峰、耿純
首席專家簡介:劉怡,國務院參事,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財政學系主任,博士生導師,中國財稅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教育部財政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財政部政府債務咨詢專家,中國財政學會常務理事心理健康教育立項課題,北京市人大常委會預算監督顧問心理健康教育立項課題,北京財政學會副會長。主要研究方向為公共財政與稅收。
課題簡介:稅收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改善民生的基礎與保障,稅收制度和稅收政策在一國的經濟發展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本課題針對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在總結經濟發展與稅制結構選擇一般規律的基礎上,分析我國當前稅制在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改善收入分配、數字化發展以及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構建中的不足,重點關注“直接稅和間接稅的比例”“中央稅和地方稅的比例”,以及如何通過具體稅種的改革,實現上述“兩個比例”的優化。本課題希望通過一系列稅制結構優化與改革措施,勾勒出我國高質量發展階段的稅制體系心理健康教育立項課題,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課題名稱:百年變局下全球化進路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研究
批準號:21&
首席專家:王棟
課題組主要成員:任曉、李巍、朱鋒、耿協峰、劉軍紅
首席專家簡介:王棟,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長聘正教授、全球健康與發展研究院雙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北京大學社會科學部副部長,北京大學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執行主任,兼任中華美國學會常務理事等。著有或主編《跨越“修昔底德陷阱”:戰略領域的中美關系》,: When the (, 2020)等6部中英文著作,在國內外頂尖權威學術期刊和媒體發表多篇論文。2016年獲提名入選“慕尼黑青年領袖”;2018年獲外交部優秀課題獎,并入選北京首屆“卓越青年科學家”計劃(人文社科排名第一)。
課題簡介:在美國主導的新自由主義全球化弊病叢生、日漸衰頹的當下,全球化將向何處去?中國如何通過重塑國際秩序為全球化提供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新的演進路徑,進而導向不同文明包容互鑒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本課題組基于當代全球化研究中的重要前沿學術進程——“新型全球化(Neo-)”或“再全球化(Re-)”研究,創新地闡釋了“全球化的進路”這一學術概念,嘗試通過中國重塑國際秩序的進程入手,提出一套理解全球化進路的分析框架和導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現實路徑。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性大傳播、中美戰略競爭加劇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帶來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增多的背景下,對全球化進路這一問題進行系統性、戰略性、理論性和應用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學術價值,有助于豐富和完善我國國際戰略實踐與理論的知行合一。
課題名稱: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殘疾預防策略與應用研究
批準號:21&
首席專家:何平
課題組主要成員:王琳琳、李建軍、羅雅楠、王翠麗、喬慶梅
首席專家簡介:何平,北京大學中國衛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是衛生經濟與政策。
課題簡介: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強調“要增強全社會殘疾預防意識,重視殘疾人健康,努力實現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服務’的目標”。開展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殘疾預防策略與應用研究,是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殘疾預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動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和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重要舉措。本課題將從全生命周期的視角,在人口老齡化背景下,關注殘疾發生發展全過程,明確老年殘疾的主要健康問題,以發育殘疾、慢病致殘、精神殘疾和老年綜合征致殘為重點領域開展試點應用研究,構建預防、保健、診斷、治療、康復為一體的以人為本整合型殘疾預防服務供體系,治理、籌資、人力、信息和輔助技術相結合的老年殘疾預防的保障體系,以及系統化的老年殘疾監測評估體系,為提高老年殘疾預防服務可及性,降低老年殘疾發生發展風險,促進老年殘疾人群獨立生活、經濟自主、社會參與和生命質量提升提供科學依據。
項目名稱:社會信用體系的法律保障機制研究
批準號:21&
首席專家:王錫鋅
課題組主要成員:王錫鋅、周民、陳洪宛、沈巋、鄭春燕、戴昕
首席專家簡介:王錫鋅,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獲評第六屆“全國十大杰出青年法學家”稱號,兼任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法學會法學期刊研究會副會長、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大學憲法與行政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中外法學》主編、北京大學法治與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曾任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副庭長(掛職)。
課題簡介:自《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頒布以來,我國全面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迅速在海內外引發廣泛反響。第一個規劃期內,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取得了巨大進展,整體框架基本成型,基礎設施全面配備,主要規則陸續出臺,實際運行有序展開。但與此同時,社會信用體系在理論、信息、監管、服務、救濟等方面出現一系列法治化挑戰和困境,因而面臨國內外多方批評與質疑,各界關注焦點集中于社會信用體系的形式、實質與程序合法性問題。本課題是國內首個由一流高校和主管部門協力開展的社會信用體系法治化研究項目,將圍繞社會信用體系的法治保障機制展開分析,就社會信用理論法治化、社會信用信息法治化、信用監管法治化、信用服務法治化和信用救濟法治化等五大命題,從法學、政治學、經濟學、公共管理學等多學科視角,提出立足中國語境、針對中國問題、提供中國方案、講好中國故事的社會信用體系法治之道,為國家社會信用立法工作和相關政策規范制定及其貫徹落實提供價值引導和智力支持。
課題名稱:中國特殊教育通史
批準號:21&
首席專家:郭衛東
項目組主要成員:馬建強、林齊模、張德明、季瑾、楊克瑞
首席專家簡介:郭衛東,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任中國中外關系史研究會理事、中國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理事和北京市歷史學會理事等。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史。曾主持國家清史編纂工程委托項目、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等多項課題。
課題簡介:本課題將全史性地梳理中國特殊教育的演化脈絡,建構自古至今中國特殊教育研究的史料基礎、數據史實、分期模式、路線圖形、學術框架,深入探討中國人群中數量龐大的殘疾群體各歷史時期的受教育狀況,根本溯究特殊教育演生變動的社會環境及其與各時代政經、文教、國際交往的適配關系,全面展現中國古代、近代、現代特殊教育的轉型流變與重大轉折,進而形成系統的中國特殊教育通史。本課題為千萬中國殘疾人敘譜,為千年中國特殊教育撰史,當跳出特殊教育學科較為重視技術實操或現狀教研的既有局限,從而具有較高的理論性和廣泛的普適性。本課題具原創意義,特殊教育學科體系缺乏整體性的歷史研究,本課題當進行此項從無到有的學術基礎性補缺。
課題名稱:域外藏多語種民國佛教文獻群的發掘、整理與研究
批準號:21&
首席專家:王頌
課題組主要成員:何燕生、李雪濤、紀赟、汲喆、陳懷宇、張雪松、邵佳德、賴岳山
首席專家簡介:王頌,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北京大學佛教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宗教學會理事、中華日本哲學會常務理事、《北大佛學》學術集刊主編等職。曾在日本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英國劍橋大學、德國海德堡大學、匈牙利羅拉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校擔任訪問學者或舉辦講座。研究方向為中日佛教、佛教哲學、近代佛教。
課題簡介:近代中國佛教文獻可分為中國大陸之內和之外所藏。對于境內所藏,學界已有諸多研究成果,而域外尚待拓荒。域外文獻一方面可以彌補境內文獻的不足,如一些在境內已經散佚、失傳的文獻,在域外有幸得以保存,有“搶救”、利用之必要;另一方面可以切換研究視角,透過域外文獻發現民國佛教與世界的關系。近十來年,港臺及海外解密了大量檔案;西方及東南亞的主要國家也逐漸將二十世紀的報刊、檔案制成電子數據庫;部分民間收藏也為學界所發現。便利的現代技術和圖書館信息使得研究“域外藏多語種民國佛教文獻群”成為可能,它將補充、突破了既往利用本土漢語資料的局限,成為學術前沿。本研究除收集域外藏漢語文獻之外,還將關注日文、英文、德文、法文、意大利文等方面的資料,以期研究民國時代形成的各種“新型教團”,揭示民國佛教的構成群體、組織形態;研究民國佛教在社會大轉型期與政治的關系;考察民國佛教與思想文化的交互影響。
課題名稱: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的法律規制研究
批準號:
首席專家:劉銀良
課題組主要成員:馬彩虹、叢亞麗、江溯、賀劍、俞祺
首席專家簡介:劉銀良,北京大學理學(生物學)碩士、法學博士,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科技法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領域與學術專長包括知識產權法、生物技術法、衛生法、科技法。
課題簡介:基于現代社會的現實需求,以生物學和醫學為基礎的人類輔助生殖技術得以產生和快速發展,然而其應用也已帶來廣泛的技術、倫理、法律與社會問題。需要研究的問題包括如何設置相應的技術、倫理與法律規范,并探究具體的規制路徑和制度構建。本課題意圖以寬宏的視野,針對我國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的應用實踐,結合醫學、倫理學和法學的基礎理論和我國的具體法律制度,綜合研究我國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的法律規制和制度建設,為我國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管理制度建設提供立法、司法、行政管理等對策性建議,同時拓展和提高我國在民事、刑事、行政、衛生、醫事、生物技術等法學交叉領域的研究視野和研究水平。
項目名稱:《全清筆記》整理研究
批準號:
首席專家:廖可斌
課題組主要成員:萬潤保、元偉、顏建華、徐永斌、陳小林
首席專家簡介:廖可斌,北京大學中文系博雅特聘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兼任北京大學人文學部副主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主任、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成員等。主要研究方向為元明清文學、古代戲曲小說、古典文獻學。
課題簡介:“筆記”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特殊文體,肇端于魏晉,繁榮于唐宋元明,至清代達到鼎盛。現在可知的清代筆記書目約種,其中尚存世的在5000種以上。這些筆記或記歷史事件,或記當代掌故,或錄奇聞異事,或錄日常見聞,或考訂學術,或發表議論,對研究清代歷史和學術具有重要文獻價值。《全唐五代筆記》《全宋筆記》已整理出版,《全遼金元筆記》《全明筆記》已立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本項目擬全面調查、搜集清代筆記,將約5000種尚存世的作品全部收入,匯為《全清筆記》,以作者時代先后為序,分為五輯,以繁體字豎排出版,共100冊左右,總字數約3000萬字。每種盡可能選擇比較精善的版本,加以標點和必要的校勘。每種之前撰寫“提要”,介紹書名、作者生平、內容特點、版本源流、收藏情況等。同時,將收入的約5000種筆記的“提要”匯集在一起,加上對其他已知而未見存世的約5000種筆記書目的介紹,形成《全清筆記總目提要》,約200萬字,配套出版。與《全唐五代筆記》等形成完整序列,完成“筆記”這種中國古代重要文體的文獻整理工作。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